宗派在家庭教会中起什么作用? | 齐宏伟
宗派与家庭教会
(家庭教会的神学、牧养、体制)
文 | 小约翰
引言
几年前,不少家庭教会领袖同聚香港,共商神国大计。其间,大家就宗派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我还被几位不同辈分的传道人视为“宗派分子”。因当时氛围难以深入讨论,也就一笑置之。转眼好几年过去,没想到《教会》杂志布置此篇“命题作文”给我,我祷告后深觉有此负担,刚好也回应下那场讨论,就欣然提笔为文。
不少反宗派的弟兄姊妹常自称为圣经派,推重家庭教会“没有宗没有派,只有耶稣只有爱”的传统。在写作形式上,我愿学他们,除圣经外不再有任何引证,以求与弟兄姊妹们一起回到圣经和神的心意。愿主动工!
旧约毫无疑问有十二支派,祭司、百姓肯定得有各自宗族所属(参民1:2;26:2)。无支派、无族谱者,尤其是祭司被定为不洁(参民2:2;尼7:64-65)。而听从祖训不喝酒的利甲族还特别受神表扬和赐福(参耶35:1-19)。
我们从旧约说起,就是承认旧约以色列和新约教会都属神恩典之约群体,二者从神人交往的立约性质来看,没有根本不同,尽管立约对象大有不同。宗派即同一信仰下的不同立约群体。这一群体在旧约因支派有不同,在新约也因种族和地域有不同。
不过,不少弟兄姊妹不承认旧约以色列和新约教会的连续性,无形之中受时代论影响。这些弟兄姊妹要面对如何解释占全部圣经三分之二的旧约和我们今天的关系这一难题。除了道德劝勉的作用,旧约和新约就没有属灵关联了吗?同一位神从旧约到新约改变了吗?人得救的方式改变了吗?旧约是让人靠律法得救,新约是让人靠恩典得救?当然不是。
我们再来看新约。保罗对提摩太说:“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提后3:14)保罗要提摩太知道他的信仰是跟“谁”学的。这是在强调信仰传承的重要。在同封书信中,保罗还写:“我感谢神,就是我接续祖先用清洁的良心所侍奉的神。祈祷的时候,不住地想念你,记念你的眼泪,昼夜切切地想要见你,好叫我满心快乐。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和你母亲友尼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提后1:3-5)你看,保罗仔细地提到自己和提摩太的信仰传承,更让提摩太不要忘记。甚至,为提醒提摩太的信仰归属,他还特意给提摩太行了割礼(参徒16:3),让他向犹太人作犹太人,利于传福音。
再进一步,使徒行传中,腓利去撒玛利亚传福音,很多人信主。“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徒8:14-17)
这里有一释经难题:为何圣灵暂时没降在他们身上?这原因在于:从职分上来说,腓利只是传福音的,他并非使徒,所以,他不能建教会。教会必须建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参弗2:20)。故而,彼得、约翰是以使徒身份去建立和宣告撒玛利亚教会正式成立,而圣灵的适时赐予正是这一事件的神圣见证。以弗所书2:20中的“先知”代表旧约,“使徒”代表新约,教会必须建立在圣经根基上,这一记载就证明了这点。那时还没有新约,所以,使徒在场就很重要。
有人说,我们今天既然已有全本圣经,只要遵从全部圣经教训,忠心传扬神的道,教会就可宣告成立。使徒这一职分是暂时的,后来就没了。这话有道理,但也有问题。我们后边再讲。
总之,不管旧约还是新约都强调信仰传承和信仰归属的重要。“弟兄们,你们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份,仍要在神面前守住这身份。”(林前7:24)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10-13中说:“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
有人以此为据,认为保罗和圣经反对宗派。但这些人忘了保罗也批评那些自称“我是属基督的”!他们藉高抬所属来高抬自己、打击别人,其实是中了宗派主义的毒。说白了,他们把“宗派”看得比基督更重要,把自己的归属绝对化,把基督给相对化,因此保罗才批评他们:“基督是分开的吗?”
在此,我们要把宗派和宗派主义分开。宗派是指同一信仰下的不同群体。而宗派主义是指以自己宗派利益和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提到宗派,当然强调基督、信仰、真理都是绝对的,宗派则是相对的,我们也绝对认同“唯独圣经”。但宗派主义则高举“圣经+宗派”,最后就变成了“唯独宗派”。
保罗反对宗派主义,但不反对信仰归属和传承。就像圣经反对律法主义,但从没反对律法。神的律法是好的,但靠律法得救和成圣的律法主义则是错的。
神把我们放在一定的信仰群体中,让我们在这有形群体中受教和成长。宗派正是这一有形群体的形式之一,它是神使我们蒙恩的管道。神藉着家庭、社会和教会使我们蒙恩和不断接受教导,神也藉着小组、团契和宗派等来使我们成长。藉着各种不同形式,我们谦卑受教成长,我们通过委身有形宗派来委身无形的神,从而更多、更深地认识基督和真理。“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弗3:17-18)
跟永不犯错的神相比,宗派算不得什么,因此一旦宗派有错,我们要勇敢地听从神而不听从人,我们是在主里接受宗派教导;但跟更易犯错的个人比,宗派又很重要,它给我们一基本规范,让我们在此门下谦卑受教。所以,最关键的是宗派是否属神。老约翰说:“我们是属神的,认识神的就听从我们;不属神的,就不听从我们。从此我们可以认出真理的灵和谬妄的灵来。”(约一4:6)
信仰,谁也不能替谁信,我们都是单独蒙恩。但圣经从来没让我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孤立信仰个体,而是让“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罗12:5)。
而且,连我们的认信本身,圣经认为也是一群体性事件。“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罗10:14-15)
总之,神藉着种种施恩管道使我们蒙恩,从而让我们认识绝对真理。对任何宗派来说,把施恩管道绝对化,就是宗派主义。宗派主义者不相信无限的神能藉着有限管道使我们蒙恩,却一味信赖个人感觉和亮光,最终走向关门主义和感觉至上。
有人很看不起家庭教会神学,甚至认为家庭教会没神学。有人又过于看重家庭教会神学,甚至挟此自隔于大公教会的属灵传统。这两种态度都不对。家庭教会当然有自己的神学,我称之为“敬虔的生命”传统,前辈们受苦如此之多,操练敬虔,当然不是徒然的。我个人在受逼迫灵里最艰难时,有次读到诗篇66:12说:“你使人坐车轧我们的头。我们经过水火,你却使我们到丰富之地。”当即泪流满面,我把这当成神对我的应许和安慰,也当成家庭教会的生命写照。然而,我们不可圣化受苦、画地为牢,忘记除家庭教会传统,我们还有宗教改革传统,还有大公教会传统,更有初期教会传统乃至圣经传统。基督不是分开的。只有在基督里,我们四海之内的兄弟姐妹和历时历代的圣徒才能联络整齐成为一座城(参诗122:3)。
从圣经来看,人无非有两大归属,你不属于基督,就属于亚当。我们要么被基督代表,要么被亚当代表(参罗5:12-21)。认信基督就是脱离以亚当为头的这一阵营,加入到以基督为头的这一阵营中来。这就是真正的“改宗”。从这一意义上说,圣经坚持的是改革宗信仰,除非你不承认因亚当作代表而传递给世人的原罪,而只讲人所犯的本罪。但这和全本圣经的教导违背,因为“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51:5)。
人的全然败坏必然是福音和圣经的逻辑起点。“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罪必然全面玷污了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因为“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3:11)。因此,才有了神无条件的拣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然归荣耀给神。我们因罪而都在地狱和死亡中,神无条件拣选我们得救(参弗1:4)。然而,圣洁公义的神怎么能随便就赦免有罪的人?我们就必会相信基督限定的救赎(参来2:17;7:25),神不是随便赦免人,而是因基督流血替百姓赎罪。基督不可能替每一个个人流血牺牲——若是这样,那些最终下地狱的人,岂不在宣告耶稣宝血在他们身上无效?主的救赎大能难道不能洗净人不信和拒绝的罪?所以,圣灵内召当然是百分之百召人,人也不能拒绝。一个使枯骨复苏、使拉撒路从坟墓复活的神,他的呼召绝不徒然。他也必会保守他的百姓到底。主耶稣说:“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6:37)
这正是改革宗信仰的精髓。藉着这宝贵的信仰传统,我们看到了神的完全的主权和荣耀。在真福音和真神学里,宗派才能帮助到家庭教会的神学建造。
不少人会说:“神不会把全部真理交给一个宗派,所以,他把神主权的真理交给了改革宗派,把人的责任的真理交给了阿米念派。”这么说的人,其实不太了解什么是神的主权,什么是人的责任,及二者间的有机联系。一个真正承认神主权的人,才能真正尽上人的责任。神告诉保罗在哥林多城有许多神的百姓,所以保罗才“不要怕,只管讲”(徒18:9)。一个不承认有神预定和主权的人,怎可能有像保罗一样的信心去拼命?正因为神定了,我的拼命才有意义和作用。神不只定了目的,也定了使用我来达成他目的的这种方式。所以,你看神对保罗说船上一个人也不会死,他才昼夜守望,确保大家都等在船上(参徒27:31)。一个相信他的元帅运筹帷幄、百战百胜的士兵,才会勇敢、尽责地去打仗。
所以,我不会笼统地谈宗派在家庭教会神学建造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具体到改革宗信仰,我认为这能真帮到家庭教会。我们固然已有“敬虔的生命”传统,但我们缺乏“纯正的教义”传统。而那纯正教义,神正藉着改革宗神学这一器皿传递给我们。我们通过这一器皿去喝那属灵活水。一旦喝到了,就归荣耀给神,而不归荣耀给人。任何一个属这宗派的人,作了神的工作之后,也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路17:10)
今天,不少改革宗学习者高举改革宗过于圣经,实不知改革宗精神的实质就是不断以神为本改革自身,改革宗永永远远高举神的荣耀,而不是高举宗派。而那些宣扬“后宗派”和搞宗派调和的人,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超宗派其实也是一种宗派,他们是更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宗派主义者。
有一次,一位家庭教会牧者跟我谈起家庭教会的现状和需要,他说:“中国目前最大的需要是福音,家庭教会最大的责任是传福音,这也是基督徒活着的根本目的。这时候谈牧养,其实是锦上添花,而家庭教会需要做的是雪中送炭。一个肢体信主了,哪怕信得歪歪扭扭,甚至不去教会,都不要紧,他(她)只要能进天国就行了,为何一定要他(她)懂那么多神学?”
他的话有道理,因目前确实不少教会完全照搬国外教会的牧养模式。我们目前也确实要重视传福音的工作。家庭教会的神学成熟和牧养成熟,也许需要多代人努力。
但他的话也有很多问题。首先,人活着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荣耀神并永远以他为乐,而不是传福音,传福音只是让神得荣耀的一种方式,不应该被高举到不适当的位置。其次,主耶稣布置的大使命任务,其实包括了传福音、牧养和教导(参太28:18-20)。我们不只要生孩子,还要养孩子,还要教孩子。只生不养,是不负责任。再次,一个基督徒可以离开教会而存活吗?所谓歪歪扭扭的信仰大都最终证明没有真信。仅仅止于得救的信仰不啻是宣扬廉价恩典。一个基督徒不只要得救,也要成圣。耶稣基督是救主和耶稣基督是主是分不开的。
改革宗信仰在家庭教会牧养中会起到什么作用?首先,改革宗信仰提醒我们要传讲全备福音。“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徒20:27)我们只有把人的全然败坏讲清楚,才能把唯独恩典、唯独信心讲清楚。那怎样才能把全然败坏讲清楚?必须得讲神的律法和亚当之约,讲述神的圣洁而不只讲论神的爱。
其次,改革宗信仰的信条和要理问答可以帮我们深化和教导信仰。神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神学就有什么样的信仰,神学其实就是教我们怎么在神面前生活。圣经内容博大精深,如何传讲和传递?扎根于圣经的改革宗信条和问答当然是非常好的工具。这些不是捆绑我们,而是带领我们在圣经真理中得着真自由和真喜乐。
再次,改革宗信仰向来把圣道的传扬、圣礼的施行和纪律的执行当成教会的三大记号。改革宗信仰传扬全备的福音,也施行合乎圣经的圣礼。天主教圣餐观即化质论,使圣餐礼成为偶像崇拜。而路德宗的同质论,则误解基督人性,认为基督的人性以一种神秘方式与圣餐同在,忘记了耶稣带身体升天,现正坐在天父右边。家庭教会不少人接受慈运理圣餐“记念说”,而忽略了信心中基督确实的同在和奥秘喂养。
只有改革宗神学圣礼观坚持圣礼既是标志和记号(避免迷信化),又是凭据和印证(避免理性化)。洗礼象征着圣灵洗去我们的罪,圣餐象征着信徒与基督相连并分享他赐给的恩惠。同时,洗礼又是福音应许和恩典之约的真实凭据,圣餐也成为新约子民与主联合并得到实际喂养的印证。圣礼背后,其实是圣约神学。圣约神学把旧约和新约连成一个整体。而贯穿旧约和新约的恩典之约,从亚伯拉罕到基督,恩典实质并没变,只是记号从割礼变成洗礼(参西2:11-12)。亚伯拉罕之约既然包括圣约家庭孩子,所以新约当然也应包括孩子。因此,婴儿洗也就成为牧养圣约家庭孩童的重要方式之一。
给婴儿施洗从新约使徒到奥古斯丁,再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施行。他们难道都错了?反而只有我们家庭教会受重洗派影响的这一小传统才对?我曾问一传道人:“你不给孩子施洗,那你承不承认生在基督徒家庭的孩子和生在不信家庭的孩子有区别?”他说:“承认。所以,我们教会给孩子行奉献礼。”我大吃一惊,就说:“弟兄,你们放着美好传统不用,而用奉献礼,会不会以人的遗传废了神的话?”
总之,改革宗信仰可以帮助家庭教会更好地牧养神子民,使他们“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也“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
你如果给大家上一门叫“宗教导论”的课,你会把基督教仅仅当成宗教之一种来上课吗?若这样,你如何给宗教下定义?这就是我不愿笼统谈宗派作用的原因。教会是神的家,在家庭教会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圣灵所使用的圣道,也就是真理。而宗派给我们一种解经规范,使我们能在前辈理解的基础上,力争靠圣灵来按正意分解圣经。
我们上文提到过使徒在初期建造教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在时代已没有使徒,教会如何建立和确立?一方面教会必须建立在全本圣经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参弗2:20)。但仅这就够了吗?
所以,天主教就提出使徒统绪问题。我们不要对此嗤之以鼻。不少人就是因看到新教处处是“教皇”,教会内部又如此混乱才从新教改到天主教。
当然,我们认为天主教对使徒统绪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主耶稣把天国的钥匙给了彼得,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这里的“磐石”不是指彼得,而是指彼得说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一认信。但同时,我们又看到,彼得确实是代表,他和其他使徒们在当时代表了教会。关键问题是:彼得以什么身份代表了教会?
这里的解经线索在于主耶稣和全本新约第一次用到的“教会”一词(参太16:18)。主耶稣用到这个词的时候,为什么门徒没有提问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当然不是不敢问,而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什么意思。接下来到了马太福音18:17,主耶稣说:“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接下去,主又重复马太福音16章捆绑与释放的教训,又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
对主耶稣和门徒来说,他们如何理解“教会”?从体制上来说,他们理解的出发点一般而言是犹太会堂。而管理会堂的正是长老们。耶稣和门徒并没有否定会堂的管理制度,而这样的管理制度,最早可追溯到摩西(参出18)。有十个犹太家庭可组成一个会堂,大家会选出长老们来管理。一个地区的数间会堂可选出代表参加犹太最高公会。因此这里的“两三个人”从上下文来看首先应指代表教会的长老,而彼得接受耶稣基督授予的权柄不是以使徒身份,也不是以主教身份,而是以长老身份。一间教会除了立在圣经根基上,至少还得有两三位代表教会的长老,教会方可成立。彼得自己也强调他的长老身份:“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彼前5:1)
这在新约可得到有力佐证。使徒行传14:23说:“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原文的“选立”就是希腊文举手投票的意思。提摩太前书4:14说:“你不要轻忽所得的恩赐,就是从前藉着预言、在众长老按手的时候赐给你的。”这里的“众长老”在希腊原文是单数,也就是一个按立的“长老团”,而不是保罗以个人身份私下按立。当然,更重要的明证是使徒行传15章,各教会有了问题,就选出代表,一起开长老会总会,来定割礼派为异端。使徒们以长老身份开会,雅各显然是第一次总会主席。耶路撒冷教会也好,哥林多教会也好,以弗所教会也好,那么大的城市,大概会有不同堂会,但在各自城市都是一间教会,“教会”此词也是单数,就因为他们的长老团是一个。而他们在一起开会,就是一个基督教,就是一个教会,教会也能发出一个声音。但现在,我们已经做不到了。谁能代表基督新教?
有人把教会体制看得很随便,甚至认为摩西采用的模式受文化影响。这当然是错误的。摩西固然是听了岳父叶忒罗的话,其实他俩都知道这是神的意思。“你若这样行,神也这样吩咐你。”(出18:23)这种长老制的体制模式,后来在大卫和约沙法时代进一步推行(参诗122:4-5;代下19:8-11等)。
有人说摩西设立的更像家长制。这当然不是家长制,因为摩西是耶稣的预表,所以不能把他看作教皇式的人物。“摩西为仆人,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来3:5-6)
除了长老制,我的确没有看到圣经指示我们别的教会体制模式。我也不承认说这么重要的神家治理制度,神竟允许他的百姓自由采纳受到罪玷污的文化理念。同时,我们也可以回应天主教说,长老制才是真正的使徒统绪(长老统绪)。这样的长老制教会既有真理根基,又有长老精神传承,岂不正是家庭教会转型和建制所急需?“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他们却说:‘我们不行在其间。’”(耶6:16)
有了合神心意的建制,长老们才能代表教会执行教会纪律和惩戒,同时又甘心牧养神的群羊。牧师,在开教会长老堂议会时,是作为长老一员开会。这样在神的家中,力争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参林前14:40)。而从旧约到新约,我们也从来没有看到姊妹可以作长老(参提前2:12-13)。
家庭教会要转型和建制,首先要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而改革宗神学和长老制体制可很好地帮我们回到圣经和回到神的心意。没有归正,就没有复兴。不合神心意,工作再大也没用。
说到目前家庭教会的状况和需要,不怕大家批评,我觉得此时很像士师时代。“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
我们似乎也受了世界风气影响,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前段时间,大家一窝蜂去灾区,奉献很多钱物,但不少人对基督教印象反而更糟,因基督教内部纷乱扰攘、互相攻讦。一位在灾区待了两年的主内弟兄对我说:“连非信徒都知道分工对口,我们倒好,乌烟瘴气、一盘散沙!”
接着就是成为闹剧甚至丑剧的武汉跨世纪婚礼事件,武汉某家庭教会三十六对之前甚至不认识的男女要在体育场举办婚礼,结果被搅局。有人说,这使大家对家庭教会的印象倒退到封建迷信那个阶段。
不久就是洛桑大会事件,大家投入盲目热情,根本不管洛桑运动两位发起人葛培理的普救论和斯托得否认地狱永火的严重信仰问题,甚至要以问题多多的洛桑公约作为各教会联合的基础。后来,大家外出受阻,大多不加反省,就说是为主受苦。不少人又忙着推动宣教、回宣和“回到耶路撒冷”等运动。其实,没坚实的教会基础,宣教谈何容易?
再接着就是建什么山上之城、有十字架的变革和基督徒宪政运动等。不少人高呼家庭教会要走向中心、走向公共空间、走向主流文化等。海内外齐造声势。我真不知道多少人是利用家庭教会,多少人是真爱家庭教会。门徒跟着主耶稣走向耶稣撒冷,渴望重新复兴世俗的以色列国,实现他们打着属灵旗号的野心和梦。主耶稣却是走向受苦、走向十字架、走向死亡,当然也走向复活。这才是真正的路。“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一位老牧者说:“这一代年轻家庭教会领袖,最大的问题是野心;当然,他们自己把这叫雄心,甚至认为是在为主大发热心。”
现在,不少人又在忙着讨论什么家庭教会身份焦虑、基督徒公知、城市植堂、教会办学、神医灵恩、福音减肥等,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神学建造、教会牧养和建制转型等。我们大可不必太在意自己的身份,也不必太在意家庭教会的地位,我们心心念念的是要让基督为王。“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
而改革宗和长老制是神给我们的宝贵礼物。谁愿把自己投入进去,被主的真理和圣灵点燃和更新,那更新和复兴就指日可待。而复兴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回到神的心意:让基督为王!在我看来,不管改革宗神学,还是长老制体制,其初衷就是为完全荣耀神并让基督作王。基督本来就是王,但他要藉着我们的生命和服事显明出来。他乐意使用我们。
在一个“后基督教”时代,谈真理和道路都会被人嗤之以鼻。但谁也不敢小看那被真理更新而走在生命之路上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多么活泼、丰盛。看,他们连在一起,彼此相爱,大家就认出他们真是基督的门徒(参约13:34-35)。身份不是争取来的,是活出来的!
十三年前九月一天,一位纽约牧师接到一年轻人电话。这位年轻人曾有过数不清的钱和美人,但现在躺在病床快要死了,他想见见这位牧师。牧师赶快出门。一到街上,他突然看到眼前两栋大楼在冒黑烟,街上到处是尖叫的人群、混乱的车辆和呼啸的警笛。他只得从另一面赶到那家医院。医院很快被伤员挤满了,到处弥漫着惊恐不安和绝望愤恨的情绪。在年轻人床边,这位牧师投入地讲着福音,他发现不只这年轻人需要,原来他每时每刻也需要。濒死的年轻人流着眼泪,悔改信主。他死在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
“九一一”那天,神的作为在哪里?你如果看历史,你绝不会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故事。在整个历史洪流中,这个小人物微不足道的死亡不值一提。但那位牧师的双眼从年轻人的脸上移开,抬头看到窗外混乱的人群和坍塌的世贸大厦,却实实在在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神的伟大作为。他叫“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11:5)。他叫枯骨复苏(参结37:10),他叫拉撒路出来(参约11:43)!这作为难道还小吗?他不以人的方式而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工作。他也常不以我们认为的那种方式工作。
有一次,我受邀在内地一城市家庭教会讲道。讲道地点在一客厅。快到时间了,一弟兄才带我进去。在门外听不到一点声音,一进去了,却发现坐了满屋人,大家都以极低的声音唱诗和祷告。随后进来的人也都悄悄地走路。没有音响,没有讲桌,只有主的话和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
还有一次,我在一家主内书店开办讲座,只能坐二十来人的狭小空间,一下子挤进三四十人,后来的人连座都没有。我担心在公共场合讲跟福音有关的内容会给书店带来压力,就声明今晚开讲只谈读书,不谈宗教。讲完后,大家提问,整整两个小时的问答和交流,没有一个人提读书,问的全是宗教。结束后,还有几位年轻人继续跟我聊。有位年轻人,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一定要跟我谈一整宿。没地方谈,就在寒风瑟瑟的路上说吧。心却是滚烫的。
美国每年出版的基督教书刊有八千种,而大陆每年出版的基督教书目仅一百三十种。相比之下,家庭教会真没多少资源。但在家庭教会,你却真看到神开了一扇无人能关的门(参启3:7)。不只信主人数的增长,更是福音对人心的吸引和对生命的翻转。是啊,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有了耶稣基督这道路、真理、生命,我们又缺什么呢?“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6:9-10)
为何如此?这是因为主看家庭教会为他新妇。“女子啊,你要听,要想,要侧耳而听,不要记念你的民和你的父家,王就羡慕你的美貌,因为他是你的主,你当敬拜他。”(诗45:10-11)单单敬拜他!这位“女子”的心完全放在她的“王”那里了,甚至都忘了她自己。“当你掌权的日子,你的民要以圣洁的妆饰为衣,甘心牺牲自己。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诗110:3)
如此,出于基督,本于基督,归于基督,不顾一切活出基督。为那不变而变,为那生而死,为那荣耀而活,好让基督在一切事上居首位。因为他是王,他已经作王直到永远。家庭教会愿意只为他而妆饰整齐,在这块苦难的土地上活出那份属天美丽!(《教会》2014年5月总第47期)